首页 > 时政 > 特别报道 正文

【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】王登洲:用不变的忠诚书写岁月

稿件来源:《共产党人》2025年第18期 作者:本刊记者 赵斐斐 发布时间: 2025-09-18 | 打印 | 字号:TT

微信图片_20250815180731_11_416.jpg

王登洲向记者讲述抗战故事。 受访者供图

  1926年,王登洲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一个普通家庭。1937年日军铁蹄踏碎冀中平原的宁静时,他还是个仅有11岁的少年。侵略者的暴行让他永生难忘:自己被抓去做民夫时,因牛车停滞遭日军用枪托劈头盖脸地殴打;母亲好心收留的逃难姑娘,竟被闯入村庄的日军糟蹋……

  “有国才有家!”1943年,母亲将不满17岁的王登洲送上抗日战场,王登洲加入八路军冀中抗日游击队。

  冀中平原的青纱帐里,王登洲跟随部队运用“敌进我退,敌退我进”的战术,开展破袭战、锄奸行动。一次夜间破坏铁轨时,他被炮弹炸起的冻土块砸中头部,鲜血直流,昏死过去。这次重伤也为他晚年的疾病埋下隐患。后来,因身材高大、头脑灵活,王登洲成为传递信息的通讯员。他多次在日伪军的怀疑和拷问下,凭借智慧保住了游击队和党组织的秘密。抗战胜利后,王登洲所在的部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,他先后参加了徐水、清风店战役,亲历了太原、石家庄、天津的解放。

  1950年,王登洲响应国家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号召,带着多名驾驶员随部队跨过鸭绿江,成为志愿军20兵团68军军部汽车队副队长。“党交给的任务,死也得完成。”这是王登洲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“打不垮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”上,他和战友们白天隐蔽在山洞里,夜晚顶着敌机的照明弹、燃烧弹穿梭在山路间,把弹药送往前线,把伤员接回后方。严寒中“一把雪一口炒面”成为常态,这段经历也导致他患上严重的胃病,胃切除了四分之三。

  1955年从朝鲜回国后,王登洲脱下戎装扎根北大荒,手握镰刀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开荒拓土,以军人的坚毅在荒原上刻下奋斗的印记。1958年,他又响应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,来到了宁夏,用双手和汗水参与并见证了宁夏的发展,把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深深融入这片土地。

  在对子女的教育中,王登洲始终带着军人的硬朗与父辈的温情,核心就两个字:“正”与“实”。在他看来,教育不只是让子女出人头地,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站得直、行得正,遵纪守法的人。这份朴素的期许,就像他当年守护阵地一样,稳稳托住了家风的传承。

  岁月流转,当年的抗战少年已成期颐老人,可王登洲骨子里的坚毅从未褪去。那些在冀中平原传递的军令、朝鲜战场上的车辙、北大荒的犁痕、宁夏大地上的厂房……共同勾勒出王登洲的一生——从保家卫国到建设家园,变的是战场,不变的是忠诚。

  在这山河无恙的盛世,老兵王登洲的心愿朴素而真挚:“唯愿祖国昌盛、人民幸福。”

  责任编辑:韩春波


>>><<<
【作者】:本刊记者 赵斐斐
【来源】:《共产党人》2025年第18期